电子-微电子学院委员会1303党支部开展“参观两弹一星展馆,重温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 解学辉
  • 日期:2019-01-23
  • 1713

    2018129日,微电子学院1303党支部在“一二·九”爱国运动纪念日当天,前往坐落在怀北镇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进行“参观两弹一星展馆,重温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活动。

     


    尽管天气寒冷,但同学们充满热情的步履没有丝毫的停歇。大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希望尽早瞻仰到仰慕已久的精神圣地。纪念馆主体是几间其貌不扬的砖瓦平房,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样貌。但纪念馆前镌刻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碑石,以及院落中陈列着的锈迹斑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间院子曾经见证过的激昂澎湃的岁月。

在碑石前有序合影留念后,我们进入展厅,聆听志愿为我们讲解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以及中科院在国防科技事业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首先进入了“两弹一星”工作者陈列馆,馆中陈列着曾经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中科院领导和科技工作者,摆放着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展板。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都曾主持领导中科院的国防科研任务,但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无名英雄”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发光发热。我们瞻仰科学家前辈们的照片,感受他们的风采和英姿,想到他们也曾经拥有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但是他们选择把青春和汗水献给祖国和人民,用实际行动彰显中科院人的家国情怀,做出了足以彪炳史册的功绩。

   随后,我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历史展览馆。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老一辈革命家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帮助国家走出贫穷和凋敝,走向现代化强国行列。因此,仅仅在建国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便在194911月成立。面对积穷积弊、强敌环伺的情况,中科院从一开始就肩负沉重而艰巨的光荣使命。中科院的各院系、院所也是针对恢复经济、建设工业、发展国防科技和军事力量的紧要任务而设置和成立的。尽管当时物资紧缺、技术落后,但是科学院人还是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贡献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终,我们来到了两弹一星主展厅。建国初期,西方列强对新生的人民政府虎视眈眈,美帝国主义曾对我国进行核威胁与核讹诈。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意识到,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与航天运输载具。随后,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核工业与航天工业艰难起步。进入6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和实验设备。刚刚走入正轨的核武器与火箭卫星研制工作又不得不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尽管面临着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国内的物资紧缺双重压力,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仍然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任务的圆满成功。这一伟大成功震惊中外,标志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中国从此迈进世界强国行列。而其中,中国科学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曾经有70%的中科院工作人员参与到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他们中间有的人隐姓埋名,有的人忍饥挨饿,有的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站在前辈们的事迹展板前,我们无不肃立,瞩目,向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前辈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在我们精神高度集中的聆听学习中,参观很快便结束了。但1303支部的同志们的思考却远没有止步。1999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二十四个字。这既是对科技前辈的褒扬,也是对我们青年学子的要求。作为一名国科大学子,同时也是作为是一名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勇于奉献,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中科院人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撰稿:吕昕平

摄影: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