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0班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 Published: 2015-11-04
  • 2638

                                                                         9310班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2015年10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学院9310班开展了党支部活动——参观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纪念馆。

    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于2015年9月12日上午,是中国科学院利用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立的,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北、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校区。 

    长城脚下,山水怀柔。雁栖湖畔,天气晚秋。走在秋意浓浓的小道,沐浴着和煦而静谧的阳光,同学们迈着轻快欢畅的步伐,心中充满期待和兴奋,等待着揭开两弹一星的神秘面纱,感受科学前辈的绝代风华。道路两旁的山坡上,山谷里,开满了错落整齐的山楂树,红色的果子鲜艳欲滴,如秋天枫叶,如秋日艳阳。秋日的山间依然郁郁葱葱,片片红叶,朵朵金黄,翩翩若蝶,若隐若现,点缀山间。

    山间小路尽头,映入眼帘是几排富有年代感的红砖房,“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激情洋溢的标语,引领着我们的思绪飘入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同学们首先进入第一个展厅————“两弹一星”攻关史。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40多个研究所、全院一万以上的科研人员参加了相关的攻关任务。这个展厅的第一部分是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大国的核垄断,让新中国有能力抵御外来武力威胁,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第二部分是原子弹氢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第三部分是导弹运载火箭,展示了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的地理地貌,以及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为导弹运载和火箭事业中所做的贡献。第四部分是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展厅展示了唱着“东方红”飞向太空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1号卫星星箭结合体等。

    第二个展厅是“两弹一星”攻关人物。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等,除了这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外,更有一大批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的贡献乃至姓名都是第一次公开披露。当看到由于年代和事业性质,有些科技工作者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找不到,陈列位置只有一处空白肖像的时候,同学们不禁眼眶都湿润了。

    第三个展厅是中科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这里展示了在新中国科学理论的奠基方面,中科院的先辈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却有着同样一颗报效祖国的心,这种爱国精神更加激励了同学们。

    参观完毕后,在书写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红色大字的大石头旁,同学们合影留念。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虽然参观活动结束了,但是这种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令同学们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正如纪念馆结语所言,我们靠的是一批从国外回来的有高度爱国心的科学家,又靠他们带出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

      

    今天的我们,拥有比先辈们好得多的资源和条件。但是,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党和国家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应该继续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建设国家的伟大理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珍惜现有的科研资源,刻苦钻研,为建设国家繁荣富强的未来而奋斗!

                                                                                                                                     (文:丘志浪     图:曹珊  编辑:董航)